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经验/毕业论文/列表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

论文摘要:比较企业组织管理的差异与比较经济制度的差异存在相似性,论文借鉴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为管理机制,解释了管理机制的概念,构建了管理机制的框架模型。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

论文关键词:比较管理 研究对象 管理机制 概念 框架模型

问题的提出

195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Harbison & Meyers《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的出版标志着国外比较管理研究的产生,20世纪60、70年代进入高潮,80、90年代出现了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进入21世纪,国外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了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限于研究对象等问题的模糊认识,比较管理在1987年首届学术讨论会后的20年间走向边缘化。2009至2010年间,四届全国比较管理学术研讨探讨了比较管理研究的范式、方法、案例、情境化与本土化等方面问题,但对于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认识。

Leonid Hurwicz、in和Roger son的机制设计理论,研究了不同国家经济制度中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问题,并因此获得200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比较企业组织管理差异与比较经济制度差异间存在相似性,基于此,本文把企业组织间管理模式显著差异的形成机理作为企业组织的管理机制,提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概念

机制最初指机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后被生物学引入,通过类比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内在工作方式与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生物机制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牵涉到遗传、变异和选择的机制,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复制体未能完全复制自身时,产生了达尔文进化。

机制设计理论的开创者Leonid Hurwicz在1960年的《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信息有效性》中,将机制定义为一个交流体系,是参与者相互发送信息或者将信息发送给一个信息中心,由一个预定的规则针对每一种信息情况分配一个结果的过程。该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制的信息效率方面,1972年他在《论信息分散化的体系》中提出了激励相容,即每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正好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成功地将参与者的激励问题纳入机制设计中,确立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

Leonid Hurwicz开创了机制设计的新领域,激励了in、Roger son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去寻找给定经济环境下的最优机制设计问题。1977年,in在《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中,论证了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均衡实施的充要条件,即实施原理。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制定程序规则时能确保社会可以从一系列的选项中做出最好的选择。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均衡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是满足单调性,而保证一个社会选择机制可以实施的充分条件为基于单调性上的无否决权。

Roger son继承并发展了Gibbard显示原理,他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纳入贝叶斯博弈框架下,完整阐述了贝叶斯博弈意义下的显示原理。显示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如果能被一个间接机制所执行,那么一定存在一个直接显示机制,每个参与人真实显露自己的信息,这样所构成的均衡同样也能执行原来的社会选择规则。Roger B. Myerson在机制设计的'许多领域都应用了显示原理,推动最优机制和效率机制的发展。他的《最优拍卖设计》(1981)是最优机制设计的经典文献,他在1983年后所提出的最优协同机制设计和委托人拥有信息优势时的最优机制设计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到拍卖、合同、规制、社会选择等领域。

机制设计可以看成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一种机制(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此规则发出信号,事先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第二阶段,各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代理人在选择不接受时可获得额外的保留效用;第三阶段,选择接受的代理人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博弈。

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精髓,管理机制可以定义为,为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所有者、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系统,依据示范、指挥、情感和文化,增强组织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创新性,实现组织在环境变化中生存与发展。简言之,管理机制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度、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理。

管理机制的本质:框架模型

(一)管理机制体系

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本质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度、结构、功能及运行原理。它主要表现为三大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实施机制以及显示机制,三机制相互协调、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机制体系。

1.激励相容原理主要表现为组织的行为目标导向机制。管理的本质是使管理对象在各机制的约束下向管理者所预定的目标运动,管理对象存在利己倾向,如果管理者不干预,管理对象不会自发地实现其组织的目标行为。因此,激励相容应包括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即管理者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有效控制组织的回报与被管理者行为间的一致性。

2.实施机制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组织目标的显著特点为整体性,管理的任务是实现组织理想的系统整体功能,建立实施机制能够使组织不同职能的部门通过一定方式的相互协调,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各自的贡献。根据组织系统的不同协调方式,实施机制包括诱导机制、规范机制、自我协调机制三种。

3.显示机制作为激励相容、实施机制运行结果的反映,包括环境适应与应急机制以及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不确定的,组织必须建立适应机制,增强组织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即使组织系统环境面临巨大变化,系统内部总是处于有序状态。应急机制是组织系统通过接受环境的信息,不断学习、创新,随时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冲击,保持组织稳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适应机制。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要求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会计、审计等制度,并设置相应的组织,为企业运营及时提供信息,适度监管,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管理机制的核心

管理机制的本质是一个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互动发展、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主体和活动领域,又与客体相关的其他领域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管理的基本要素为管理者、被管理者、组织资源、管理环境和组织目标。高效、创新的管理团队是管理机制的主体;被管理者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组织资源、管理环境和组织目标是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客体。

(三)管理机制的融通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