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经验/毕业论文/列表

由周瑜论《三国演义》的虚与实

摘要:周瑜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他相貌堂堂,精熟音律。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则被描写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反面人物。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悲惨遭遇”,追根究底,主要是罗贯中出于人物刻画的需要。为了体现蜀汉君臣的忠义,必须将与之同时代的曹吴人物进行部分的“虚化”处理,以使其人物形象达到作者需要的写作目的并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而周瑜,作为与蜀汉亦敌亦友的角色,自然也就成为众多被“虚化处理”人物中的一位了。

由周瑜论《三国演义》的虚与实

关键词:《三国演义》 周瑜 虚实

一、历史上的周瑜

1、军事才能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初平二年,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带兵到历阳支助孙策,并和孙策一起攻下了横江、当利,击退刘繇,进入曲阿,立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战功。三年之后,年轻的周瑜成为孙策的建威中郎将,并深受孙策的赏识与器重。在以后的几年中,破宛城,下麻、保二屯,生擒黄祖手下悍将邓龙,斩杀黄祖。三十四岁的时候,周瑜率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于赤壁,以三万人马大破数十万曹军,名震天下,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乘胜追击,打败曹操的心腹爱将曹仁。可是,天妒英才,赤壁之战两年后,也就是在他年仅三十六岁的时候,领兵伐蜀,只因不服水土,病逝于巴陵的巴丘。他死之后,全吴上下尽皆缟素,孙权亲扶棺椁为他送葬。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2、风流才子 周瑜,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将军,也是一位在当时很受敬重的儒士。《三国志》中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故时人谣‘曲有误,周郎顾’。”{1}与小乔成就了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3、气度恢弘 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是在待人处事时,总是恭谦宽厚,气度恢弘,从不盛气凌人。《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对待曾经对自己不满的人时,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以德服人。在孙策手下有一位大将叫程普,他总是自认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贡献也比周瑜大,因此多次当众欺辱周瑜。周瑜呢,却像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一样,折节容下,从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认识到自己的鄙陋,转而非常敬重佩服周瑜,常对左右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酒,不觉自醉。”正史上,对周瑜也多有“性度恢廓”“实奇才也”之类的赞誉。可见,周瑜在气量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至于演义中周瑜气量狭小,被诸葛亮气死,应该是虚构的成分。

二、演义中虚化了的周瑜

《三国演义》中,周瑜却是一个令人不齿的人物。他诡计多端,又嫉贤妒能。对于自己的盟友,也是心存芥蒂,不愿真心实意地去合作,只是想从中渔利。其中,最能体现他性格特点的莫过于“三气周瑜”的故事:

1、一气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②中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才能再去取。虽然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但是使用了将计就计之策,最终打败了曹兵。然而,真正的胜利者却不是他而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乘他追赶曹仁之机,趁周瑜后方空虚,夺取了南郡等地,从而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周瑜闻言,直气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半晌方苏。这是一气周瑜。

我们翻开史书与《三国演义》对照,周瑜和曹仁交战、救夷陵、围攻南郡等情节,大框架上基本与史实符合,但诸葛亮设计夺南郡,一气周瑜的情节则是虚构的。

2、二气 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和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没有办法,周瑜只能另想一计。不久,周瑜决定要让刘备陷在温柔乡中,整日好酒好肉伺候,居住在华丽的府邸,过荣华富贵的日子。从而既能达到将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的目的,又能以此来磨灭刘备的雄心壮志。谁知却被孔明的三条妙计弄假成真,刘备和夫人回蜀。直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地上,不省人事。这是二气周瑜。

史书上记载,《三国志·先主传》:“琦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③由此看来,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是真的。孙权也是因为看到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迅速发展,所以主动把妹妹送到荆州并嫁给刘备,以巩固孙刘两家的盟友关系。既然是这样,二气周瑜也无从而说。

3、三气 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后半回和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的前半回。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地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实在没办法,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长期霸占荆州。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从而在途经荆襄之时发动袭击,一举夺回荆州之地,再次上演“假道伐虢”的好戏。只可惜,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他将计就计,以锦州为诱饵,引周瑜来攻,在周瑜入套之时将周瑜团团围住,周瑜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回船。在回去的路上,诸葛亮写信劝他不要取西川,周瑜看过信后,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是三气周瑜。

据史书记载,周瑜在建安十四年,也就是死前一年已经从曹仁手中夺取江陵,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直到死前仍在镇守江陵。周瑜死后,孙权才把南郡借给刘备,那么怎么会发生为讨荆州而大动干戈的事情?而且周瑜是病死在回江陵的路上,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④

三、虚化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虚化,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周瑜形象的历史变迁,其次就是罗贯中为了体现蜀汉人物的“光辉形象”,而做的必要的虚化,可以概括为“目的性虚化”。

1、周瑜形象的历史变迁 周瑜形象的历史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官方的变迁,一个是在民间老百姓心中的变迁。

在官方,从三国时期开始,周瑜的形象基本上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一直都是忠义的代表,臣子将军的表率。朝廷需要树立典范来激励和规范臣民,而三国时期,堪称楷模的周瑜,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集团的认可。虽然在宋朝出现了朱熹倡导的曹魏与反对者倡导的蜀汉的正统之争,曹魏成为皇权正统,但是这并未深刻影响周瑜个人在统治集团成员心中的地位。可以说,周瑜的真实形象在官方还是比较稳定的。然而,在民间世俗的心中,周瑜形象却与本人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唐代之前,周瑜的民间形象与官方还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出现了扭曲,特别是正统之争,吴蜀的落败,周瑜开始以“正统的叛徒”的形象示人。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演义类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出现了质的下降。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才智平庸,屡战屡败:战曹璋狼狈而逃,取荆州溃不成军,攻西川又被张飞断了后路,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嫉贤妒能的平庸之辈。按照吴金华的说法,“话本是市民娱乐的产物,它从来都不受正统观的左右,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

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⑤。

就这样,一个与雅文化系统中饱含赞扬文字形成鲜明对照的周瑜形象,于宋元之际,在强烈的市民意识的关照下诞生了,并随着戏曲的广为传唱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之后,罗贯中的出现,《三国演义》的定稿,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小人”的柱子上。

2、目的性的虚化 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且古今兼顾的。《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又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启发,既考虑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的需要,又满足了统治者希望宣扬“正统”,弘扬“忠义”思想以巩固统治的需要。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罗贯中从《三国演义》塑造的三个国家中选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蜀国作为正统形象,而蜀国的君臣也就成了正面人物。其间的诸葛亮很幸运,他被罗贯中选中作为蜀国忠义的标杆式人物。除了这个标杆,其他人物都成了陪衬,而作为吴国的大将周瑜,也就难免或者说必须遭此“厄运”了。

综上所述,我们由周瑜看出了《三国演义》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实,是为了更好地让小说融入历史背景,避免落入“幻想”的境地,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结合史实,对文章进行诵读。而小说与史实的尽可能贴近,又可以使之更具有传承性,以更好地在历史的打磨中流传下来。而虚则主要是为了让人物显得更加活灵活现,好人显得更好,坏人显得更坏。所以周瑜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3}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罗贯中:《三国演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钟扬:《“七实三虚”,还是“三实七虚”》,《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5} 苏轼:《东坡志林》,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TAG标签:周瑜 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