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经验/毕业论文/列表

简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简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摘要: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这已被当今世界各国会计工作的实践所证实。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迅速。会计准则的制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制定过程中一次性完善。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准则也应适时修改,以使其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法规体系

  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会计制度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的逐步完善,那么它是否就完全符合并且能够指导中国会计的实践呢?如何客观地评价《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成效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我们的会计准则就十全十美呢?又如何去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呢?等等的一系列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与实务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需要知道和得以如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管理工作。

  一、会计准则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此之前,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与合伙企业,企业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也无必要有一个统一的会计规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资本的扩张,原先缺乏统一标准的会计核算体系已无法满足众多投资者的需要。1993年,美国国会率先制定《证券交易法》,其中规定所有股票上市公司都必须执行统一的会计核算程序,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随后,许多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环境的会计准则。

  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到1978年,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才出现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等术语,直到1992年11月才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这时我国才真正有了会计准则。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发布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共有10章66条。

  第二层次是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规范对象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类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类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我国从1997年开始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到2000年底共出台了以下几项:《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收入》(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投资》(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适用于所有企业)等。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中国会计准则自研究制定至今,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方面,无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十几年来,《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只是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条件。作为过渡性措施,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 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这一体系具有层次结构清晰,内部关系紧密,宏观微观管理结合,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TAG标签:会计准则 简论 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