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经验/毕业论文/列表

保姆群体性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改革的深化,非正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之一,然而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基于目标定位理论衍生出目标匹配理论,对部分北京市的保姆的问卷调查表明,现有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独特需求。建立保姆保障制度应遵循灵活性、逐步完善、动态调整,与现有制度兼容的原则。   关键词:保姆/目标匹配/群体特征/社会保障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 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素质原因,这些劳动力大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保姆,也称家政服务人员,逐渐成为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体。而目前,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对于何种保障方式更适合该群体还缺乏专门研究。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这一核心元素,是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第一,目标定位。目标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目标定位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地分配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第二,目标匹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运用稀缺的保障资源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有效保障,这主要关注的是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间的匹配度。由于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适应,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其匹配度加以评估。这是目标匹配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  目标匹配理论通过目标定位解决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流向问题,即让保障资源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从而为该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图一所示。  上面的目标群体都是凭单一指标确定的,它反映出目标定位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实上,目标群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必须由一个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多个特征变量才能确定,其保障也不是一个单一项目就可以解决,而要依赖于一个由诸项目有机组成的体系,由此图一可以演变为图二。  在确定保障资源的流向之后,目标匹配的下一方面内容就需要考察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匹配问题,这是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一环。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提炼出目标群体的特征变量,并依据这些特征变量对保障项目产生的可能影响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为判断保障制度是否与目标群体特征匹配以及设计出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二)目标匹配度的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种分析保障制度安排合理性的思路和框架,但是仅有这个工具是不够的,要判断一项保障制度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一套判定标准。可依据以下标准来判定保障项目和目标群体的匹配度:  第一,保障项目是否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应保尽保。这是从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而言,一项合理的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其目标群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一项保障制度很难将目标群体纳入其保障体系,则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标群体之间肯定存在不协调。  第二,保障项目的保障水平是否适当。保障水平过高,一方面可能造成目标群体行为的异化,如“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另一方面,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是以个人缴费为前提,过高的保障水平会相应引起个人缴费数目的增加,从而使一部分应保群体因缴费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而保障水平过低,则会造成保障不足,达不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第三,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是从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项合理的与目标群体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为目标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  第四,目标群体对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对于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标群体自身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目标群体的满意度也就成为判别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特征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  二、保姆的群体特征分析  2006年3月,对北京市的保姆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住在雇主家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以及不住雇主家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保姆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社会保障 3个部分共49个问题构成,主要围绕与保姆保障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 20名保姆进行深度访谈,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45份,有效率90.0%。保姆对问题的回答构成基本调查数据,依据此数据对保姆基本特征、保障现状、参保意愿等方面展开描述与分析,为保障制度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一)保姆的群体特征  1.年龄。从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来看,保姆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且集中趋势相当明显,21—45岁的人数更是占到71.1%,21-30岁的占到总体的46.67%(见表1)。  年龄特征是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年龄是部分社会保险项目待遇享受的基本条件,比如,男60岁或女55岁就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待遇享受的条件之一;第二,年龄会对参保意愿产生影响。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态度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会对其保障需求、保障意愿以及对各个保障项目的偏好有直接影响。  2.性别。性别特征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通过多种方式对被保障对象的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保姆群体是一个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其保障问题具有其特殊的一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承担工作的类别和强度方面和男性有区别,一些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和危险性比较大的职业不适合女性从事。女性受其生理特征的影响,往往需要得到某些保障项目,比如,生育保险。同时,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就业和保障方面还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侵害女性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性别特征对于保障问题的影响是显著的,在研究保姆的保障问题时,必须对这一因素足够重视。
 3.户籍。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长期以来对国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被调查保姆群体户籍特征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占样本总体的4/5,这表明保姆的主体是由农村转移出来的。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依据二元社会结构建立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分别享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而户籍是决定国民社会保障归属的核心指标之一。拥有何种类型的户籍将对其社会保障状况和水平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保姆群体的保障问题同样不能忽略户籍这一重要的特征变量。  4.教育。一般研究认为,群体教育方面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该群体的收入及福利问题。从调查数据看,被调查保姆中初中及以下教育层次的占到调查样本总量的75.6%(见表3)。  教育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进入何种性质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保姆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只有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无论是从工作条件还是福利保障待遇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都相差较多。因此,可以说进人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处于一种保障不佳的境地;其二,教育水平也影响到保姆对社会保障的认知能力。对保姆群体来说,大部分教育层次都很低,对风险及社会保障的认知较为浅显,这也对他们参与相关的保障项目造成较大障碍。  5.收入。收入水平与就业状况密切相关,它是反映保姆群体整体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显示,保姆的收入水平很低,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低收入阶层(见表4)。  收入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比较直接和显著。从社会保障的需求来看,收入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其保障需求的迫切性、需要何种内容及水平的保障。保姆群体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保障需求的内容、水平和迫切程度上有其特殊性。同时,收入状况也影响到其参与相关保障项目的意愿和能力。以社会保险来说,大多数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都是以缴费为前提的,保姆群体的低收入状况将通过影响其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从而影响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  6.流动性。保姆是一个流动性相当强的群体,他们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较为频繁地更换工作。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有39人曾经换过工作,占到总体的86.67%,其中5人换过3次工作以上;26人换过2次工作;8人换过1次工作。这一特征对其社会保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比较强的地域分割性,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比较低,而且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手续和程序也比较烦琐,给保姆这类高流动性群体参保带来诸多不便。  (二)基本判断  通过调查数据提炼出保姆的六个特征变量,其中包含四个人口学的特征变量(年龄、性别、户籍、教育)和两个与就业相关的特征变量(收入、流动性),其组合基本能刻画出保姆的主要特征。保姆这一群体的特征变量,反映出保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满足基本生计和安全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群体。这一群体特征决定保姆对保障制度的需求和偏好,艰难的生活境遇使得保姆关心和考虑更多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以及可能会对其生存构成威胁的各种问题,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这构成了他们保障诉求的主要方面。如果保障制度不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特征和受特征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需求,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依据保姆群体的特征做出的一个基本推断。  三、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保姆的保障状况以及他们的保障诉求。  (一)保姆的保障现状  1.保姆的参保情况。被调查保姆中参加社会保险的(至少参加一项的)共有7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6%。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保姆没有享有任何的保障,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大都只参加了某单一险种,很难对其工作和生活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帆以下,相对参加比率最高的是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更低。调查发现,保姆的风险观念相当淡薄,比如,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过您和您的家人将来养老的问题”,大多数保姆的回答是“没考虑过”。他们往往只是自己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防范可能的风险,其中“存钱”的方式最为普遍,他们认为以“存钱”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是最为实在且有效的。